紅山軍馬場場部周圍,有大片大片的土豆田,幾乎一眼望不到邊。這令我想起了江漢平原上的沙洋干校。少年時常在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里勞作,有時真讓人沮喪,不知何時能到頭。不過這樣大面積而又比較平整的土地,非常適合機械化作業。瞧,壩上的農工這樣收土豆:先由拖拉機把土豆翻出來,再由提著大籃子、戴著帽子頭巾和口罩、腰上扎著好多條編織袋的農工跟在后面撿。籃子裝滿了就往編織袋里裝,最后等待大卡車來運走。看那一溜溜鼓鼓囊囊的編織袋,就知道今年的收成不錯。
壩上的土豆好像有些名氣。據說是由于壩上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,如晝夜溫差大啦,土質沙化啦等等,使得這里出產的土豆含淀粉量比較高,非常好吃。
農工收過的田里還留下很多大小不一的土豆。大一點的多是有傷在身而遭遺棄的(機械刨出來的,難免),比乒乓球小的土豆則比比皆是。估計是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。這樣一來,就招致一些自駕車的游客在田邊停下車,拎著袋子跑到田里去撿漏。不要一會兒工夫,就能撿滿一袋。現場負責看田的人也聽之任之。我們也象征性地撿了一點,主要目的是做秀,拍照留念。
兒子決定把那幾個“勞動”果實帶回北京親手做了吃。這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80后孩子,前幾年上中學時還曾鬧過一個笑話:那年他爸帶他去曾經插隊的農村,當時個頭已比父親還高的我家公子見到地上的一攤新鮮牛糞,無比驚奇地叫起來:“爸爸快看,那是什么?”。
這回到了壩上,兒子不僅知道了土豆的一些情況,還知道了葵花籽是怎么回事。同行的朋友買了幾個向日葵,他很感興趣地捧起一個端詳了半天,說道:我今天才知道原來葵花籽是這么長的呀!然后他饒有興味地把那向日葵上的葵花籽一粒一粒的摳出來吃,足足吃了幾個鐘頭。生的,也不知有啥好吃,兒子竟吃得津津有味。
豐收
機械化刨土豆
撿社會主義的土豆(與薅社會主義的羊毛性質差不多)